粮食-价格机制
发布时间:2022-05-13 | 阅读:1543 次

 

粮食-价格机制

  
粮食粮食

粮价的涨跌,左右着农民的收益、粮企的利润,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所作的《中共*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理顺比价关系,充分发挥市场价格对增产增收的促进作用。那么,如何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

稳步告别“低粮价时代”

近期,国家宣布一系列粮食收购*策,明确了今年国家临时存储稻谷收购*策,将玉米大豆等纳入收购范围,较大幅度提高2009年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

临时储存稻谷的价格,既高于上半年国家公布各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也略高于当前的市场粮价,有的品种还是首次公开宣布入市收购储备,其托市意图相当明显。早稻收购上演了这一轮粮食牛市“最后的疯狂”,收购价达到了100元/百斤的历史高点。但随后而来的中晚稻收购却相反,各方谨慎入市,价格萎靡不振。江西一些地方中晚稻开秤收购价竟然低于先前的早稻收购价,出现罕见的早晚稻价格“倒挂”。与此同时,大豆、小麦、玉米等也纷纷进入下行通道,“卖粮难”、“谷贱伤农”一触即发。中国宣布提高保护价之后,粮食市场价格做出了积极回应。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玉米等期货价格全线上涨,部分地区大豆的市场价格已经超过了国家的保护价,小麦价格也扭转了今年以来连续下跌的趋势。

南方粮食市场副总裁熊良华认为,这次国家决定实行临时收储、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可以一举多得:首先,遏制了当前粮价下滑的势头,防止了农民“卖粮难”;其次,这次公布的临时收购价将是我国市场各粮食品种的一个阶段性底部,提升我国粮食的价格底部将使我国粮食告别“低价时代”;第三,粮价调控被赋予扩大内需新职能,可以通过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扩大萎靡不振的农村消费。

粮食粮食

努力化解“新剪刀差”

尽管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策不断加强,但总体来看,*策性补贴对种粮农民的激励作用在逐年下降。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2004年~2006年我国粮食每亩实际收益分别为382元、329元和320元,呈逐年下降趋势。专家指出,我国现行的粮价形成机制,是导致近年来农民实际收益下降的重要原因。现阶段,粮价形成机制仍采取国家调控与市场供求相结合的方式,粮食保护价的调整并没有与农资等工业品相适应,粮食价格的上涨幅度落后于农资等工业品价格的上涨幅度。

粮价形成机制的不完全市场化与农资、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相对市场化之间的矛盾,导致我国粮食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剪刀差”现象:

首先,国内农资与粮食的价格差越拉越大。化肥农药柴油等农资价格持续大幅走高,即使加上国家对农民的补贴部分,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品种价格上涨仍然缓慢,部分粮区甚至出现粮价不升反降、农民卖粮难现象。其次,当前农民外出打工与种粮效益的剪刀差逐步扩大。受劳动力市场短缺和各级*出台保障农民工收入等*策影响,近年来部分地区农民工工资涨幅较大。而同期粮食价格仍处于低价位运行,种粮还要面临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等因素影响,农民打工收益明显高于种粮收入。第三,“新剪刀差”对农业内部的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表现为种粮与种植经济作物的效益差逐步扩大。“新剪刀差”现象的出现,扭曲了粮食价格的市场传递和调节功能,造成我国农村优质劳动力土地等“粮食生产力”大量流失,部分粮食主产区出现谷贱伤农苗头,从源头上影响了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有关专家认为,化解“新剪刀差”的关键在于缩小当前粮食市场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差距,应小幅度、周期性地调整粮价,让粮价温和回归到合理的范围。

向国际价格“看齐”

2009年3-4月份国际粮食价格高涨之时,我国粮食价格平稳,与国际粮食价格形成巨大价差,一时间让粮食涨价、与世界接轨的呼声很高。但由于当时CPI高企,国家迟迟没有提高保护价。

下半年造成世界粮食危机的三大原因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是供求关系缓和,粮食危机发生后,世界各国加大了农业投入,一些粮食进口国出现大幅增产丰收,全球贸易量显著减少;其次,油价下跌降低了粮食生产成本,又抑制燃料乙醇的发展,减少了粮食的能源化消费,从而促使粮价回落;第三,今年的粮食危机不是供应危机,而是国际炒家炒出的泡沫,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泡沫迅速破灭。

目前,一些重要粮食产品的到岸价格基本上和国内市场价格持平。从明年新粮上市起,小麦、稻谷的最低收购价将大幅度提高。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表示,大幅度提高保护价,可以使得中国的粮食价格和国际粮食价格形成一个相对合理的比价关系,国内粮价明年将逐步与国际粮价接轨。

版权所有:福建省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鼓屏路60号 | 电话:0591-87670156 | E-MAIL:fjcbls@163.com
技术支持:海西天成 | 闽ICP备18027719号-1
扫码关注我们
分享到: